張燕生:現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等校兼職教授,武漢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日前,張燕生教授就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他指出,當前我國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正當其時,這是廣東加快推進新一輪對外開放、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的重大戰略機遇。他稱,廣東應從長期發展大局的角度搶抓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機遇,打通海上絲綢之路商貿物流大通道,同時全面深化粵港澳合作,打造國際化、現代化、智能化的港口城市群和供應鏈網絡,構建立足東南亞、輻射兩大洋的戰略合作帶,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充當先行官和領頭羊,在新一輪改革開放中大有作為。
  廣東需要通過大海走向世界
  南方日報: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明確提出,要推進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的新格局。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背景是怎樣的?
  張燕生:黨的十八大對國際環境有這樣一句話的描述: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就指明瞭當前的國際大勢仍是開放驅動、市場化驅動、創新驅動的經濟全球化為主流趨勢的發展階段。同時,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又提出,要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如當前世界格局新出現的TPP、TTI等區域化變化;歐美再工業化、對海外投資徵稅並鼓勵海外企業撤資的本地化趨勢。為此,建設面向未來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構造我國通往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國際大通道,是我國在新時期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打造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包括下一步放寬投資準入,擴大企業和個人對外投資,進入到全球投資、全球生產、全球銷售、全球出口、全球服務、全球合作的培育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的發展階段。
  習總書記在印尼表示中國願意與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發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係,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2013年9月3日,李克強總理在廣西提出要鋪就面向東盟的海上絲綢之路,打造帶動腹地發展的戰略支點;2013年10月9日,李克強總理在文萊發表演講,未來十年中國與東盟國家共同建設海上絲綢之路,重點落實海洋經濟、海上互聯互通、環保、科研、搜救以及漁業合作。
  從這個角度來說,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就是在全球格局、秩序、規則大調整和大變局的新形勢、新時期下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的一個重要戰略部署。
  南方日報:廣東與海上絲綢之路淵源頗深,且一直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廣東在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應扮演什麼角色?
  張燕生: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它將自身整體融進了世界,並通過廣東對外開放窗口和橋梁,把世界引入了中國。創造了在30多年的時間里GDP和對外貿易雙超萬億美元的“廣東奇跡”。如今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新徵程中,廣東重新站在了歷史的新起點上。廣東在未來30多年時間里可以利用廣東通衢世界各個地方的優勢,再次構造中國通往東南亞、南亞、東北亞、西亞北非、中亞以及大洋洲、歐洲、美洲的生產和貿易供應鏈、金融供應鏈、基礎設施供應鏈、人才供應鏈、公共服務供應鏈的通道、樞紐和橋梁。
  舉個例子,海西(臺灣海峽西岸,以福建為主體包括周邊地區)離臺灣很近,珠西(珠三角、廣西一帶)離臺灣更遠。但台商來大陸投資時多選擇珠西而不是海西,為什麼?因為台商認為珠西的投資、發展的軟環境比海西更優越,許多在海西做不到的事情可以在珠西做到。從這個角度看,投資發展的軟環境十分重要,物流成本、勞動力成本等因素並不像我們所想象的那麼約束,只要探索出更便捷、更有效、更開放的合作新途徑,就可以變比較劣勢為新競爭優勢。
  提升要素稟賦結構創造新的國際競爭優勢
  南方日報:為實現真正的走向大海、進入大海、融入大海。實現新一輪對外貿易和投資發展,廣東可以進行哪些體制機制方面的創新?
  張燕生:我們都知道,改革開放前35年我國很多市場經濟制度方面的創新肇始於廣東,廣東省的經濟發展也彰顯了生機與活力。但是,未來35年與過去35年截然不同:改革開放前35年的主題詞是轉軌轉型,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而未來35年的主題詞是規範和秩序,要求與國際高標準規則和秩序對接,並作為全球負責任大國為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所以,我認為,廣東省想要抓住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機遇,實現新一輪對外貿易和投資的發展,下一步就是要對標國際高標準的制度規則,完善自身的體制改革,保證廣東下一步構建的開放型經濟新體更加規範、公平、透明、有秩序。
  南方日報:東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東應如何與其加強合作?
  張燕生:目前東亞外貿發展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模式:一種模式是代工模式即貼牌模式,東莞等珠三角城市都存在著代工模式,在這種模式中,中國生產和出口主要集中在全球價值鏈的低端環節或工序。另一種模式則是自主品牌、自主技術、自主渠道,佛山等地民營企業主要是採取這種模式。目前,這兩種模式都面臨著越來越大的轉型壓力。
  一方面,無論是代工還是自主生產,競爭優勢主要集中在低端,如低成本、低價格、低增值的產品和工序。然而現在廣東勞動力、土地、環境等要素價格都大幅上漲了;人民幣匯率、利率和資源價格都大幅上漲了;綜合配套品質也大幅上升了。而同期,越南、孟加拉國、印度等東南亞、南亞等國家勞動力成本、環境成本等都很低,廣東已經越來越難以在低增值產業和環節上與這些國家相競爭。因此,廣東要素價格大幅度上升,客觀要求廣東要素稟賦結構要大幅度提升,從低成本、低價格、低增值的產業和產品優勢提升到中高成本、中高價格、中高增值的新優勢上來。但是,目前廣東仍有許多企業存在“五缺”困境,即轉型發展面對缺技術、缺人才、缺訂單、缺融資、缺規範的瓶頸約束。在這種情況下,廣東省實體經濟仍停留在貼牌模式下,向上走一步將十分困難。
  對此,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要求廣東省要探索現有優勢“走出去”,並形成和培育國際合作競爭的新優勢,構建以中國綜合優勢為主的現代產業體系。一是適應海上絲綢之路不同區域發展特點,打造差異化國際合作競爭新模式。重點細分不同市場區的特點,制定市場驅動、成本驅動、資源驅動、效率驅動的廣東企業“走出去”戰略和實現途徑。二是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構造廣東與海上絲綢之路重點區域之間的供應鏈網絡。包括實現境內、跨境、境外的生產和貿易供應鏈,金融供應鏈,基礎設施供應鏈,人才供應鏈,公共服務供應鏈互聯互通。大大提升廣東與這些地區之間商流、物流、人才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流通效率和輻射範圍。三是提升廣東與周邊地區經濟貿易聯繫。在促進廣東企業轉型發展的同時,將原有低附加值產品的生產、配套等發展空間讓渡給東盟等較小、較落後的國家和地區,如此一來,這些國家或地區就會成為中國製造和服務的配套者和追隨者。為此,廣東企業需要實現脫胎換骨的轉型,並最大限度地避免同周邊地區的惡性競爭。
  構建立足東南亞的戰略合作帶
  南方日報: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於廣東來說意味著什麼?
  張燕生:古代的海上絲綢之路曾是中國以及廣東和周邊地區經貿合作發展的重要渠道和橋梁。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廣東來說確確實實是提供了未來35年發展的大舞臺。下一步對廣東來說,打造海洋強省是我們的目標,搶抓海上絲綢之路的機遇、打造海洋的主導產業,形成區域特色鮮明的海洋現代產業體系,同時打通海上絲綢之路商貿物流的大通道,這些都應當在國家戰略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從這個角度看,廣東的海洋經濟一定是從前35年的簡單模仿走向創造性模仿和創新,但是在目前尚屬比較劣勢的領域如何構建新競爭優勢,這是一個嚴峻挑戰。所以一定要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也離不開技術創新,廣東的海洋經濟恰恰就是趕上了這麼一個歷史的新起點。
  南方日報:在這樣一個歷史的新起點,廣東應如何抓住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契機來促進自身發展?
  張燕生:我認為,是否可以努力把廣東發展成為立足東南亞,面向東南亞的戰略合作帶,建設成為實施海洋戰略、建設海洋強國、維護海洋權益的重要平臺。
  另外粵港澳合作發展國際航運中心和組合港群的建設同樣十分重要。國際航運中心和組合港群即涉及如何使現在的廣州南沙、深圳鹽田、香港葵涌和周邊中小港口群,發展成一個利益密切相關的組合港群,良性競爭、開放合作;形成一個亞太區域航運中心的共同體,協調發展。2012年,香港集裝箱吞吐量排第三,深圳排第四,廣州排第七。從組合港群的角度來說,香港、深圳、廣州可以組合成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國際航運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包括國際在岸貿易、離岸貿易、保稅貿易、線上貿易和各種新貿易業態等。
  同時,努力使廣東構建海洋經濟全方位開放體系,打造三條為海上絲綢之路做貢獻的境內、跨境和境外的開放供應鏈體系。一條是提升海洋產業跨境生產和貿易供應鏈,一條是海洋基礎設施供應鏈互聯互通,大珠三角地區能夠成為核心樞紐,還有就是海洋金融供應鏈的市場體系。在這樣的情況下,才能使廣東海上絲綢之路核心板塊成為最有活力和最有創業精神的地區。
  南方日報記者 黃穎川
  實習生 周鵬程
  總指揮:
  莫高義 張東明
  王更輝
  總策劃:
  王垂林
  總統籌:
  郭亦樂 郎國華
  陳 志 張翼飛
  執 行:
  謝思佳 盧 軼
  金 強 羅彥軍  (原標題:對接國際高標準 培育廣東新優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roqkatvaapog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