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本報評論員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這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把握的一個基本原則,是關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法治與德治如同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不可偏廢。“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將具有強制力的法律和具有柔性約束力的道德結合在一起,歷來是中國的治理傳統。縱觀歷史,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各自起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把兩者緊密結合起來,國家才能治理有序,社會才能健康運行。
  在法治湖北建設中,必須把法律與道德的力量、法治與德治的功能緊密結合起來,讓二者共同發力、相互促進。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範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在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價值取向更加多元的社會轉型期,道德層面出現的問題讓社會痛感明顯。在農村,一些留守老人多年等不回外出務工的子女,境況堪憂;在城市,面對摔倒的老人,“扶不扶”一度竟成為問題,引起社會熱議;食品安全領域屢屢曝出的誠信缺失,貪腐案件中突顯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這些十分現實的問題都在提醒我們,經濟越前行,社會越發展,中華民族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傳統美德,越是不能丟。法治德治並舉,就是既要發揮法治在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中的作用,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也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倡導公序良俗,崇尚真善美,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
  把目光投向歷史的長河,荊楚文化博大精深,傳統美德代代相傳。從炎帝神農首創農耕濟世安民,到詩人屈原的憂國憂民;從楚莊王的“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到楚人季布的“一諾千金”;從董永的行孝感天,到黃香的“扇枕溫衾”……上下數千年,荊楚大地上演繹的精彩歷史篇章,構築起豐厚的思想道德資源,今天依然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這種一脈相承的精神基因,這種世世相續的價值倫理,正需要我們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綻放光芒,用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凝神聚氣、強基固本。
  把視線轉到我們的身邊,荊楚大地先進典型層出不窮,“湖北群星”現象全國矚目。“小處方醫生”王爭艷、“信義兄弟”孫東林、“輪椅天使”董明……一個個熠熠發光的名字,傳遞出敬業、誠信、奉獻的道德標尺;一個個“最美”的個體,成為照亮人們前行的明燈。“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在傳統美德厚重的沃土之上,充分發揮道德模範的示範帶動作用,放大“湖北群星”現象的精神價值,激勵人民群眾崇德向善、見賢思齊,鼓勵全社會積善成德、明德惟馨,讓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廣布荊楚,必將為法治湖北建設、為“建成支點、走在前列”,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撐。
  (原標題:法治德治並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roqkatvaapog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