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之認知與照護 面對摯愛的親人記憶失竊,除了遺憾與無奈,你可以用行動防止他們遭逢二度傷害! 根據1998年英國《年老與老化》醫學雜誌上一篇關於失智症患者跌倒的專文,40~60%的失智症患者每年曾跌倒一次,發生率為非失智老人的2倍。失智老人跌倒所造成的傷害也較嚴重,約1/4會骨折,且復原較慢;71%的失智老人在髖骨骨折6個月後死亡,此死亡率為非失智老人骨折死亡率的3倍以上。 一般而言,失智老人由診斷到去世約8~10年,依個人情況不同。若病患被照顧得好,身體乾淨、營養好、有免疫力,就不易感染,也少有意外。若家中缺少人手照顧,且病人因年紀大還有其他慢性病,如糖尿病、 代償高血壓、心臟病、慢性肺氣腫等,難免會因感染而去世。 如果不想把失智老人送到專業的養護機構,照護者如何在家完善照顧?台大醫學院神經科教授葉炳強建議,失智老人的居住環境,有以下6項必須注意的原則。 1. 維持擺設及習慣:保持熟悉的擺設及生活常規,盡量不要移動患者房內的物品,避免他們因記憶衰退產生混亂不安的感覺,或隨之而來的挫折感。 2. 裝設安全措施:浴室、廁所裝置扶手及止滑墊,夜裡記得留盞小燈,藥品收放在安全地方,若外出記得讓患者配戴有家屬聯絡資料的手 酒店經紀鍊或項鍊。 3. 隔絕噪音:在患者臥房內盡量隔絕噪音,睡前播放他們喜愛的音樂,同時可利用泡腳或睡前喝杯熱牛奶,幫助患者入眠。 4. 提醒房間的功能:患者有時會忘記每個房間的功能,如廁所、臥室,找不到廁所,而有隨處大小便的情況。這時,照護者可用圖示的方法,在每個房門上標示其功能,讓他們在房門口便瞭解這房間的用途。例如:在廁所門口畫一個馬桶,失智老人看到馬桶,就會明白這間是廁所,而不會發生找不到廁所,隨處便溺的狀況。 5. 協助患者規律作息:建議照護者先觀察失智老人多久上一 裝潢次廁所,並訂出患者上廁所的時間表,方便提醒自己協助患者上廁所,以減少老人家失禁次數。同時在晚間限制老人家飲水量,並在臥床邊準備便盆或尿壼,培養患者規律如廁。 6. 鼓勵患者重拾興趣:讓患者重拾以往的工作或有興趣的活動,可加強患者尊嚴,避免認知及社交能力退化。 只有老人才會得失智症? 更新日期: 2006-10-30 記者:吳皆德、陳珮潔 「我這麼年輕會不會得失智症?」「有一天我會不會忘記身邊最親近的人?」許多人恐懼失智症會毫無預警地來襲,想早一步預防,得先解開失智迷思。 很多家人無法接受親人罹患失智症, 室內設計談起病症總難過地哭泣收場,而失智症最難讓人接受的結果就是,患者最後無法認出身邊的親友。其實,失智症是可醫治、預防的疾病,目前台灣面臨人口高齡化的衝擊,要預防或治療失智症,不妨先釐清失智症的疑惑及迷思。 Q:年紀輕輕不會得失智症? 錯,失智症患者不全然是老年人,40、50歲也可能罹患早發性失智症。近期一場台灣失智症協會舉辦的公益講座中,一名36多歲的女子,因經常忘東忘西、不斷重覆問同樣的問題,經過腦部檢驗後,證實罹患失智。 天主教耕莘醫院中老年科主治醫師江維鏞解釋,失智症依原因粗分為二種,一為「神經退化」,以阿茲海默症最為常見; 澎湖民宿二是「血管循環不良」如中風導致血管性失智症,這兩種情形都可能發生在60歲以下。 Q:老人家記憶力不好是正常的? 一般來說,人漸漸老化,自由基產生愈多,愈容易形成腦神經細胞外的斑塊堆積,特別是堆積在掌管腦部的知識性學習與記憶的海馬迴,會破壞近事(剛發生或近期發生的事情)記憶力,所以老人家的記憶力確實不好,但老化不一定會失智。 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一般神經科主任劉秀枝表示,年紀大造成的記憶力退化,頂多影響到思考速度,不會干擾到日常的生活功能和語言能力。若記性已差到影響生活、語言及其他認知功能時,就是失智症的前兆。 Q:健忘就是失智症? 台大 網路行銷醫學院神經科教授葉炳強說明,健忘是失智的早期症狀,但不表示健忘的人一定有失智症。江維鏞也補充,「健忘」不是失智症的唯一標準,失智症的臨床表現還包括:思考判斷錯誤、言語用詞改變、脾氣情緒變化、方向感混亂等。 而同樣得到阿茲海默症,不同的病人也會因腦部受傷區域不同,有不同的認知缺損。像有些人是記憶明顯衰退;有些人則是記憶力沒問題,但白天、晚上分不清楚等。 家有失智者,怎麼喘口氣? 更新日期: 2006-10-30 記者:楊錦治 照顧失智患者需投入很多精力,若家屬出現力不從心的感覺,可適時向外尋求專業機構的支持,給失智老人更全面的照護。 患有失智症的陳奶奶因白天無人照顧,前不久 關鍵字行銷被送到醫院附設的日間照護中心。仍不熟悉環境的她,每天時間未到便喊著要回家,所幸護理人員貼心地帶她出門走走,有時還應她的要求,佯裝打電話給她兒子交代事情,安撫她的情緒。陳奶奶雖然白天待在養護機構,照護人員細心照顧卻讓家人放心不少。 反覆問問題 不對勁! 「10年前老人失智症連醫生都不瞭解!」在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暨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簡稱聖若瑟養護中心)擔任日間照護志工的許秋蘭感慨地說,當時同學的媽媽因失智症換了許多家養護機構,最後到精神科看診,一直到過世都沒得到很好的照顧,讓她感觸很深。早在婆婆發病前1年多,許秋蘭就在聖若瑟養護中心擔任志工,受過相關課程訓練,才得以及早發現婆婆「不對勁」。 烤肉食材 她根據婆婆的精神狀況推斷,認為是短期記憶力喪失,「很多老人失智都從『健忘』開始,但家屬卻容易忽略。」擔任志工已經3年的許秋蘭,雖然沒跟婆婆同住,但每週總有1~2次見面聊天的機會。猶記當時婆婆同樣問題問許多次,經過數個月次數更密集,她認為這已經不是正常現象。 「失智老人一開始症狀大都是搞不清楚時間、地點,認人則是最後的問題,家屬若發現長輩有這類問題,提早做檢查是最好的辦法。」天主教耕莘醫院護理部老人護理師劉惠賢表示。 不是把老人關起來就好了 失智老人什麼事都可能忘記,像陳奶奶經常走的路、爬的山都不記得,甚至燒開水忘了關瓦斯,才被家屬送到養護機構;許秋蘭的婆婆則會將沙拉脫當成沙拉油使用等。這類事情經常在失智老人 住商房屋身上發生,當家人無法照料時,最後通常會送往養護機構。輕中度失智會送往日間照護中心,重度失智則需住24小時的照護中心。 聖若瑟養護中心社工室主任陳俊佑說,「養護機構不是把老人『關起來』就好了」,機構的功能是協助家屬從事無法做到的事,提供老人活動機會,讓他們維持身心功能。 有制度的養護機構,大 都編制 醫師、護理人員、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營養師、社工等工作團隊。以聖若瑟養護中心為例,護士及護理師有10人編制,加上照護服務員30人、社工2人,共約有50多人照顧失智老人,比一般養護機構還多;加上57名志工支援,老人得到的照護更周延。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裝潢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roqkatvaapog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